查看原文
其他

作为女工网站编辑,我们希望范雨素走红不仅是猎奇或救赎

边急 尖椒部落 2017-05-06

摘要:我们不能只捧着手机赞叹范雨素那颗高贵的灵魂,但是对这个活生生的人背后正在经历的社会问题熟视无睹:农村贫困、农村医疗保障不足、妇女被家暴、进城打工者生存环境差、流动儿童成“双料黑户”、贫富分化、工伤、维稳……这些制度性伤害不是靠“高贵的灵魂”就能让打工者自我痊愈的。

范雨素红了,皮村熙熙攘攘,大量媒体满世界在找她采访,某些公众号写手们满世界地发泄嫉妒的酸气,而她自己则让工友之家的工作人员转述,她已经躲到了深山里避世了。


范雨素在工友之家接受电话采访,图片来源见水印

在《我是范雨素》这篇文章爆红朋友圈的时候,咱们尖椒编辑部感觉如鲠在喉,未敢随意狂追这个热点。随着这几天此公共事件发酵爆发,我们的心情也像温度计似的上上下下。文章爆红10万+了,我们非常开心,写作是一种自我赋权的形式,工友写的作品能被那么多人赞誉,工友作者的经历和思考能被传播更广,这是多么让人快乐的一件事啊!

随后我们又像吃了屎一样郁闷。不少充满“诗性”的公号写手对范文的“文学性”进行了“会诊”:有的公号写手说她文笔一般,高中水平,逻辑不顺;有的公号写手则大力赞扬她“具有高贵的灵魂”,惊呼尽管她“出身底层”,却居然能写出如此清丽脱俗的文字!

这些人真是让我们感觉被人喂了一口屎。我们愿意用两千字的篇幅,和大家分享这种被喂屎的郁闷,和我们小小的困惑与思考。

我们郁闷的,是那些闻风而来酸里酸气、既冒犯了作者还冒犯了读者的公号文章。比如也是10万+的《我不是和菜头》。指桑骂槐地暗指《我是范雨素》一文能走红,仅仅是因为城市中产对弱势群体的同情。范雨素的主体性、能动性、创造力,在他口中不值一提。

上图截取自:《我是和菜头》

甚至有吃相更难看的,是有个人仿写了一篇《我不是范雨素》,发出来之后发现阅读量很低,随即又写了一篇阅读量更低的文章批评范文“通篇在喊我好苦,但我好坚强”。他认为,所有赞赏范文的人,都是猪脑袋:

上图截取自:《喂,范雨素,中国人都很辛苦啊》

这些文章醋味重得让人胃里泛酸。在网络写作成为一些人主要收入来源的今天,谙熟快餐式阅读规则的人都在挑软柿子捏,互相碾压。10万+、10万+、10万+,谁抢去了10万+,谁就是蝉联10万+者的饭碗抢夺者。恼羞成怒的写手放弃了认真讨论文学作品的机会,讽刺作者,辱骂读者,作为普通网站编辑的我们看了都感觉如屎在喉,不知道范雨素在心里会不会痛快骂几声“你大爷的”。

但真正让我们觉得无所适从的,是范雨素的走红,不代表这个社会给予打工者的关注已经足够了——范雨素所居住的皮村里,她所参与的工人文学小组,生存在工友之家内。工友之家,在上年的寒冬被反复停电、断暖气、封门、“逼迁”……如果工友之家再一次被无理骚扰,不知道热爱范雨素文字的人们,会不会给予这个公益组织和它的工友同样多的关注,甚至坐言起行给予帮助?

图片来源见水印

如果不会,那么“全民热爱范雨素”则仅仅是一种因为阶级差异而发生的视觉旅游式猎奇,或者是生活条件更好的人面对生活条件更差的人时,用被感动的泪水进行的一场自我救赎而已。

我们不能只捧着手机赞叹范雨素那颗高贵的灵魂,但是对这个活生生的人背后正在经历的社会问题熟视无睹:农村贫困、农村医疗保障不足、妇女被家暴、进城打工者生存环境差、流动儿童成“双料黑户”、贫富分化、工伤、维稳……这些制度性伤害不是靠“高贵的灵魂”就能让打工者自我痊愈的。既是打工者又是消费者的我们,每天都在消费着打工者创造的服务和产品。这些商品背后活生生的劳动者、遭遇血淋淋的剥削、经历冷冰冰的现实,这些东西用文字写出来可以很美、很诗很远方,然而千万个身处其中的人,一定活得比文字艰辛。

范文走红,也可能不会是一部都市励志小说,靠写作出名的主人公从此走上了青云之路。腾讯新闻用《北漂打工嫂人生逆袭》这种标题来描述范文走红,未免显得太离地。公众号写手们玩营销那一套玩得溜,打赏、接广告、上节目都是写出大量爆文之后的赚钱套路。但打工者作家们恐怕则无法轻松地玩这个套路,因为比起有资源有经验的作者,她们一旦脱离了体力劳动者作家这个身份,很可能就会像下跌的股票一样被抛弃。同时,她们还要继续打工活命,手停口停,无法投入更多沉没成本来发展盈利之路——范雨素在接受“北京时间”采访时表示:“我不相信它(文章走红)会有什么改变。”“我今天原本要做小时工,因为数不过来的媒体找我,只能请假了。昨天三家出版社来找我,我都没有写过东西呀!”

范雨素,图片来源:网络

咱们的编辑小X无意中说了一句话,让我一直叨念到现在:“反正我看完就觉得是写得很好,在文学性上我感觉是和很多记者写的那种深度报道差不多……她的经历和我们很多工友投稿差不多,我倒没有太多感触……可能我已经心硬了。”

不是我们的心已经硬了,而是现实就这样每天摆在我们眼前。每天,尖椒部落都会有很多工友投稿。ta们用工余时间写作,在放工后、煮饭的间隙、哄孩子睡觉后,ta们或拿起纸笔,或去社区服务机构借用电脑,甚至用手机打字,一个一个字地写出ta们的生活、工作、喜怒哀乐,写出ta们的故乡、家庭、人情冷暖。工友们投来的稿件,有时候我们编辑编着编着会泪流满面,让其她编辑“嘲笑”好几天;有时候我们会为里面的错别字、语句不顺而暗自捉急;有时候我们会惊叹自己生活经验太少工友智慧太值得我们学习……

“月满西楼”是一位家政工,她用自己的老月嫂经验写一些生活智慧和育儿经和大家分享。她最近写的《打工惊魂:黑暗潮湿满霉味,老鼠蟑螂窸窣过》让我们如同看冒险故事一样心惊胆战。

“微尘”来自皮村,他的文章《他的血肉混杂进木屑,做成一只漂亮的柜子》叙述了工伤工友的故事,让我们看得手指都痛了。

“小铁牛”现在做了全职妈妈,她写的《电视上的辣妈美好生活vs现实中囧妈囧囧囧囧》用诙谐幽默的吐槽体讲述带娃生活,同时还做了一把性别平等、家务共担的倡导。

“东平怡娇”在富士康流水线上做普工,她喜欢观察身边的人际关系和各种真实故事,写下了《富士康里的四代人 和他们“不切实际”的梦想》。

……

作为尖椒部落的编辑,我们每天都在心里默默感谢这些包括范雨素在内的、用写作来发出自己声音的工友。这里字里行间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的生命故事,既是和自己对话,也是透过文字和不了解工业区、不了解城中村/城边村的读者对话。这些或轻松或沉重的文字背后,不是公知们口中的“蚁民的抱怨”,不是权势们担忧的“刁民要上天”,不是文青们感动的“干净的灵魂”。

那是最坚强而充满希望的人,对改变世界的渴望和行动。

延伸阅读

邬霞的梦境、生活与写作:她用身体温暖了半截木桩

我要大声唱歌,要让世界听到——女工文艺与赋权实践


尊重原创,保护版权
本文为尖椒部落原创作品。如需转载,请在后台回复【转载】二字。并保留以下作者信息:
作者:边急其实我是一个编辑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